xxhk.org

学习骇客

使用真题的时机与方式

2025 / 9 / 10

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,我发现很多学生在备考时,往往只在临近考试前才开始使用真题,而且使用方式也只是把真题做一遍。这种做法,无论是使用时机还是使用方方式,都不太合理。

最近我读了《应试数学》,书中全面介绍了使用真题的方式,其中的原则同样适用于其他正规考试。再结合多年前写过的关于真题的用法,重新写作此文并分享给大家。

使用真题的方式

真题的形式不仅有套卷,也有分册。如果你的学科买不到按分册形式的真题资料,也可以自己收集历年真题,然后通过裁切,把它们按科目或章节重新组织。

以下就是我在 2014 年按科目裁切的心理学专业的真题,其中不仅列举了知识点、对应教材的页码,还有往年真题的考查角度和频次。有了角度,就可以根据角度记相应的笔记,例如例子的角度对应的笔记就是“问:XX 反映了什么理论?答:……”,人事的角度对应的笔记则是“问:什么人提出了什么理论?答:……”。

同一个知识点,可能会让你直接回答内容,这是一种考查方式;也可能给你一个生活中的例子,让你识别背后运用的知识点;或者让你比较两个相似知识点之间的差别等等。因为我们很难同时兼顾大段答案和条目之间的细节差异,所以最好通过真题明确考查方式,来决定自己的学习角度。如果考得细,就学得细;如果考得粗,就学得粗;如果考了特定角度,那就学习特定的角度。具体可以参考上一篇文章《把书读厚与深度学习的 Anki 笔记法》

使用真题的时机

如果你到考研前才开始接触真题,可能还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。但如果换个说法,比如到高三下学期才开始看真题,你就会发现这种做法其实非常可怕。其实,在考研、考证等其他考试场景下也是一样的。我们应该从备考的初期就准备好分层形式的真题,并将其融入到整个备考流程中。

预习阶段,在正式看书之前,就应该先浏览本章节的真题。了解真题在这个部分都考了哪些内容、分值分布多少,从而明确接下来的学习侧重点。

到了学习阶段,每学完一个章节,应该先回顾一下对应当前章节的真题,看看自己掌握了哪些内容,达到什么程度,是否已经满足了真题的要求。以此来评估目标的完成情况。如果这时发现学习内容有所遗漏,或者还没有达到真题的考查要求,就需要立即加强学习。反之,如果习惯于临近考试时才开始接触真题,那么这些问题只能在考前才暴露出来。到那时,大量问题集中出现,就为时晚矣了。

到了复习环节,我们可以定期通过真题反复核对考查方式和考试要求,检验自己的复习是否能够满足这些要求。

两种错误心态

有些同学为了追求数量,会优先使用有几千题的模拟题集,而推迟或忽视使用真题。但多数学科的模拟题是在短时间内批量生产的,质量参差不齐,往往难以避免范围超纲、角度刁钻等问题。投入在模拟题上的大量的练习不仅浪费时间,还可能让人误入歧途,例如关注本不需要关注的角度,学习本不会考的内容。

还有同学看不上为应试而学习,认为一定要为了提升能力而学习。我当年考研时也有这种心态,但复习到中后期才慢慢发现,为了考试而学习、考什么学什么才是最高效的备考方式。当你为了应试而学习时,学习标准和范围都是明确的。反之,如果以提升能力为目标,往往会将许多不必要的内容纳入学习范围,且难以确定学习深度。这不仅让人疲惫,拿分效果也不理想。

以上就是关于真题的使用方式和使用时机的一些建议,虽然历代课程里都有提及,但这方面的文章已经好几年没发过了,希望能为你的备考带去一些启发和改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