xxhk.org

学习骇客

把书读厚与深度学习的 Anki 笔记法

2025 / 9 / 7

“把书读厚”“深度学习”这些概念很常见,但对大部分未学习过程课程 的同学来说却也很陌生,今天我们通过几则笔记一探究竟。

例一 基础水平

第 1 条笔记,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,可能就是直接划线并摘录。

第 2 条笔记,可以对前半句进行挖空,得到“__,以引发深度学习”,这是一条关于“如何引发深度学习”的笔记。

第 3 条笔记,可以对后半句进行挖空,得到“知识和技能必须扩展到最初学习它们时的狭小境脉以外,__”,这是一条关于“为什么要扩展知识和技能的语境”的笔记。

第 4 条、第 5 条笔记,还可以从举一反三的角度继续思考。例如,书中讲了深度学习的方法之一“迁移”,那我们就可以和另一个方法“条件化”进行比较,记一条笔记“问:就扩展场景来说,比‘条件化’更加深度的学习方式是什么?答:迁移,扩展到更多场景,而条件化则往往只是明确当前场景。”又或者是从反面进行举一反三,书上讲了深度学习的方法,我们可以把自己身上的浅层学习的坏习惯也显性化,记一条笔记“问:浅层学习收获的是什么知识?答:惰性知识,没有明确知识的适用场景,或者仅仅局限于非常少的场景。”

这些“一看就懂,一用就忘”的知识仍然需要记笔记,然后通过复习把知识从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,复习的作用也是把当时的理解变成将来随时能够调用的理解。用在实践中,知识就有了实用价值;用在理解新知上,知识就有了理论价值。

例二 进阶水平

如果你已经通过间隔复习和长期实践积累了一些使用 Anki 的经验,或许对该如何使用 Anki 会有一些自己的观察和思考。例如,为什么有的同学总是痴迷于找复杂的工具、搭建繁琐的流程?那么,这句话就给出了回答。

第 1 条笔记,就事论事记一条笔记“注:这就是我们喜欢复杂工具的原因”,并将划线部分直接作为答案(使用微信读书方案 )。

第 2 条笔记,紧接着我们可能会继续追问“为什么会高估复杂的理念”,如果你可以用相关知识解答,也可以通过笔记把这份思考显性化。但是,如果不具备相关知识,也可以向 AI 求助,最后知道这是“复杂度偏见”的缘故,于是再记一条笔记“问:复杂度偏见 (Complexity Bias)的定义?答:我们的大脑倾向于认为复杂的解决方案比简单的解决方案更有价值、更正确、更有效。”

第 3 条笔记,我们也会好奇“复杂度偏见”的原因,于是接着问 AI 并记笔记“问:复杂度偏见 (Complexity Bias)的原因?答:努力合理化:我们为理解复杂概念付出了更多的认知努力(时间、精力),因此会下意识地高估它的价值,以证明自己的努力是值得的(这与“劳力辩证效应”(Effort Justification)有关)……”

第 4 条笔记,通常还要深究“努力合理化”的原因,于是继续问 AI 并记笔记“问:努力合理化(Effort Justification)的原因?答:我们倾向于更喜欢、更重视那些我们为之付出很多的东西,仅仅是因为我们付出了很多。 我们的大脑会努力为已经付出的、无法收回的成本(沉没成本)寻找理由,以避免产生“我的努力白费了”的认知失调。总而言之,努力合理化是我们大脑的一种自我辩护机制,它让我们感觉自己的付出是明智和有效的。”

如果习惯于把抽象理论具体化,就还会记第 5 条笔记“问:“努力合理化”的认知偏差有哪些常见的例子?答:认为自己安装的家具更好,认为自己磨的咖啡更美味……”

如果你的学习是为了学以致用,或许还应该记一条纠正错误观念的笔记“问:为什么我会热衷于复杂工具、复杂流程?答:为了避免努力白费的认知失调,我会进行自我辩护,会把努力合理化,这又会让我产生复杂度偏见的认知偏差。”

总结

很多同学不会这样记笔记。在第五版课程 里有专门一节讲解“思考的方法”,还有很多这样的笔记法示范,有学习需求的同学也可以通过课程系统性学习。如果你暂时还不具备这些视角,不妨先坚持“最小闭环”(思考 → 记录 → 复习 → 致用),等到积累了一些需求,等到长时记忆里有了足够多的相关知识,再看之前觉得简单的东西也就能思考更多了(常看常新 )。

一些同学不愿记这么多笔记,是因为没有看到其中的价值。

依据诺瓦克(Joseph Novak)的思维训练原则“隐性思维显性化,显性思维自动化,高效思维工具化”,只要将当时的理解记录下来(显性化)并持续进行间隔复习(自动化),就能使实践(工具化)变得高效。

在《学习这回事》和《学习之道》两本书里都提到过,自恃聪明的学生不屑于把理解了的内容记下来,导致之后又不理解了,或者无法理解更复杂的知识。这又何尝不是学习上逐渐拉开差距的主要原因呢?

从生理层面来看,有效学习就对应了神经重塑。根据《神奇的连接组》中关于“赫布规则”的说明,从 X 到 Y 的复习就只能对应从 X 到 Y 的单向神经通路的增强,如果要增加 Y 到 X 的神经通路,则必须专门复习 Y 到 X 的内容。同理,要强化 X 到 Y1、Y2、Y3 等神经通路,也应该记专门的笔记并复习。

在社交网络上,用一句话概括一本书的帖子往往能得到成千上万的点赞,而把一本书展开说的文章却鲜有人称道。但实际上,“把书读厚”和“把书读薄”是一对相互促进的迭代工具,“把书读薄”可以带来面子,而“把书读厚”也能带来里子,切不可为了面子丢了里面。

更重要的是,从厚到薄和由薄到厚的“转换”过程,都是深度学习的手段,是不应该跳过的环节,也是 AI 无法代劳的思维训练活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