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/ 9 / 16
构建知识体系一直是大家的强需求,尽管我在多年前翻译《卡片笔记写作法》这本书时就专门写过文章,但很多同学仍然不知道具体方法。
刚好,最近读《应试数学》时也读到了类似的论述,并且与多年前的思路不谋而合,都是分成了“自下而上”和“自上而下”两种策略。
再结合这些年以来的实践经验和实践成果,借助 flomo App、Get App、Schema Weaver 插件和 WeRead to Anki 插件等新工具,具体谈一谈围绕 Anki 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。
先在 Anki 里记卡片笔记,在记的过程中或记完后停下来梳理主题,从笔记里分析包含的主题,然后组织相关主题得到结构,即自下而上的方式。
今年上半年在学习动画软件 Rive 时,我先在几个月里记了约 1000 张卡片笔记,然后从笔记里梳理出一级主题,并在每个一级主题下整理出二级和一些三级主题,通过多层主题搭建起结构体系。
如果记完笔记后仍然没有关于主题的思路,可能需要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压根就没有围绕主题进行学习,或者在复习过程中只顾着当前笔记,并没有由此及彼地进行联系,又或者可能对笔记还不熟悉。总之,只要学习是围绕主题进行的,在复习过程中也进行广泛思考了,在复习到相对熟悉后自然就会在头脑中涌现出某些主题,最后通过主题构建起结构。
梳理的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、一劳永逸的。我们的思考其实来自新知识和旧知识的碰撞,当你学习了新知识或长时记忆中的旧知识得到了巩固,再复习同样的笔记时,往往就会有不一样的想法。所以,建立结构体系是一个长期迭代的过程。
只有积累,没有整理也不行。很多同学抱怨 Anki 的碎片化,但这其实不是卡片的问题,而是我们自己缺少定期总结的习惯。当你联想到某些相关知识,或者能够就某个主题展开说说之后,就应该及时记录一张总结性质的卡片。当然,现在也可以通过 Schema Weaver 插件将 Anki 的多级标签以结构化的形式呈现出来了。
根据课程或考试大纲的目录设计多级标签,就得到了自上而下的结构。
通过 WeRead to Anki 插件和 Mubu to Anki 插件导入 Anki 的笔记,都能根据微信读书中的书籍目录和幕布里的大纲结构自动在 Anki 里创建完整的多级标签,通过 Schema Weaver 插件在 Anki 里呈现如下图所示的效果(插件地址 )。
如果你只用 Anki 记笔记,也可以提前添加一条占位笔记,在该笔记里添加所在书籍的多级目录,例如从“第01章::第01节”到“第18章第06节”,之后再记笔记时就可以通过只输入几个字自动匹配。这样不仅省事,还能避免输入错误。
处理纸质书目录更简单的方法是拍下书籍目录的照片后发给 DeepSeek,让它整理成 Markdown 格式,然后粘贴到幕布笔记里,最后批量调整层级关系。如果只用幕布,那么幕布里有书籍目录,如果导入 Anki,还能自动形成多级标签形式的结构。
自己记高质量的卡片笔记,利用 AI 功能进行总结,代表性的卡片笔记工具 flomo 和 Get 都有 AI 总结的相关功能。
如下图所示,我用 flomo 记与工作相关的一阶和二阶思考成果,用 Get 记与生活相关的三阶及更多思考成果。当我需要解决生活困扰时,就在 Get 里提问。当我需要工作参考时,就到 flomo 里洞察。flomo 的洞察功能和 Get 的提问功能都已经达到了可常态化使用的水平,并且早已经成为我的日常习惯。
随着内容的更新,AI 的回答也会基于新的内容自动更新,省去了手动整理的麻烦。
但是,有了自动整理的方式并不意味着可以省略 Anki 里的手动构建。因为 AI 的答案是不固定的,很多时候我们仍然需要确定的组织方式。只有手动创建的结构也不好,那就失去了生成更多创意想法的机会。因此,方法一、方法二与方法三是互补关系。
在搭建人机协同的知识体系时,有几点需要注意。应坚持以卡片形式输入,因为卡片的去中心化组织方式更有利于重组。此外,大语言模型仍然存在上下文腐烂(Context Rot)现象,如果上下文的长度增加,模型的输出质量和推理能力会逐步下降。要坚持切己体察,通过笔记记下知识对自己的价值、与自己的关系,不然就只能得到一个可有可无的通用知识库。最后,需使用自己在 Anki 里复习过的笔记,搜索时能看得懂,应用时能用得上。